微信公众号登录|注册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统计分析

2018年全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

日期: 2019-01-30

 2018年,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、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汽车市场产销回落等诸多考验,在市委、市政府坚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全力打好“三大”攻坚战,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,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,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。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,经济增长韧性明显增强,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得到巩固提升。  

一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  

2018年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1747.8亿元,同比增长(按可比价格)7.2%; 一季度、上半年、前三季度分别增长7.7%7.8%7.2%。这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,20162017连续两年汽车主导产业强力带动高速增长,环境治理和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取得的,很不容易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8.3亿元,增长3.1%;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3.5亿元,增长5.1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6.1亿元,增长11.1%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9.148.342.7。总体上看,全市经济运行平稳,经济各领域增长态势良好,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。  

(一)生产供给保持增长。一是工业经济保持增长。2018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181.8亿元,同比增长5.9%,汽车工业产值增长3.2%;工业增加值增长4.0%,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长3.0%33个大类行业24个实现增长。增加值前50位企业,42家保持增长,拉动全市产值增长5.4个百分点。重工业产值增长4.8%,轻工业产值增长13.7%。二是农业生产稳中有增。2018年,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76.13亿元,增长3.5%,增加值161.5亿元,增长3.3%。夏粮略增,秋粮略降。夏收粮食产量23.5万吨,增长0.1%;秋收粮食产量58.7万吨,下降1.5%;稻谷产量22.4万吨,增长1%。生猪出栏156.1万头,下降1.4%。牛出栏6.1万头,下降0.3%。羊出栏82.7万只,增长0.3%。猪牛羊禽肉产量16.9万吨,增长2.2%  

(二)内外需求持续旺盛。一是投资保持良好较快增长。2018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.7%,稳居全省第二位,增速高于全省0.7个百分点,保持良好态势。第二、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.9%24.3%。二是消费增速逐步回升趋稳。2018年,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超900亿元,达到915亿元,增长11.8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.9个百分点。限上批发业和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21.3%20.5%,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7.5%22.4%。三是外贸出口增速加快。2018年,全市进出口总额45.9亿元,同比增长15.2%,其中外贸出口43.8亿元,增长15.8%,比去年加快3个百分点,机械设备、电子及电器产品出口快速增长;利用外资33059万美元,增长8.1%  

(三)财政金融运行稳健。一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。2018年,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9.9亿元,同比增长9.2%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.3亿元,增长10.2%;税收收入80.9亿元,增长9.0%,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71.3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4.1亿元,增长9.2%。二是金融存贷规模再上新台阶。12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365.6亿元,同比增长4.4%,比年初增加99.4亿元。贷款余额突破1400亿元,达1411.2亿元,同比增长9.2%,比年初增加118.8亿元。  

(四)先行指标及市场物价运行良好。一是用电量稳定增长。2018年,全社会用电量97.4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8.1%,比去年加快2.1个百分点;工业用电量稳中加快,增长6.7%,比去年提升3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加快1.1个百分点。二是市场物价温和上涨。2018年,全市居民消费价格(CPI)同比上涨2.3%,其中,医疗保健上涨8.1%,交通和通讯上涨3.6%,食品烟酒上涨2.2%,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.6%,居住上涨1.6%,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.0%  

 二、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  

(一)经济增长韧性增强。  

 第三产业增长快支撑稳。2018年,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.9个百分点,高于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1.2个百分点,占GDP比重比去年提高1.8个百分点。重点服务业行业增长形势好,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9.2%,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5.6%,比去年加快6.2个百分点,道路运输业、商务服务业、卫生等行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。  

地方工业持续快速增长。2018年,全市地方工业企业增长势头强劲,地方工业产值占比达67.7%,增长12.4%,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6.5个百分点,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7.9个百分点;地方饮料制造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医药制造业、食品制造业产值增长达20%以上。地方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。  

县域贡献能力持续提升。2018年,县域(不包括郧阳区)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34.6%,比去年提高0.3个百分点;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较快增长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10.4个百分点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0.1个百分点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快0.1个百分点,税收收入增速快1个百分点。  

(二)转调发展稳步推进。  

投资补短板优结构力度加大。2018年,在宏观投资内需下行的背景下,项目投资加大补短板力度,基础设施投资各月累计增速稳定在30%上,全年增长36.5%;产业投资项目持续加强,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.9%,大幅度高于总投资增速,工业投资增长19%,制造业投资增长24.3%,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.4%。民间投资活力增强,增长20.7%  

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趋稳向好。2018,从工业内部结构看,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1.7亿元,增长11.2%,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.2个百分点;通用设备制造业、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0.5%10.7%,先进制造业、医药与医疗器械、新材料等产业增长态势良好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8.7%,比去年降低1.7个百分点,增加值增速下降1.4%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3.6%,继续保持较快的下降幅度。  

区域协调发展短板加快补齐。2018年,通过季度重点项目拉练,强化各县(市、区)比拼赶超发展,区域间抢前争先发展,项目建设情绪高涨,服务措施细化有力,县域5000万以上施工项目480个,占全市的52.6%县域5000以上新入库项目429个,占全市的49.4%为区域协调发展蓄积起强大发展后劲。  

(三)经济活力加快释放。  

经济发展后劲加快蓄力。2018年,全市50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912个,亿元以上项目653个,5000万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0.6%,省、市级重点项目有序顺利推进。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01户,同比增长23.5%,日均新登记292户;县域市场主体大幅增长,增量占比达74.9%  

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活跃。2018年,升级类消费产品保持快速增长,中西药品类增长49.1%,体育、娱乐用品类增长15.2%,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1.6%,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8%,品质消费规模日益扩大。旅游经济持续繁荣,全市旅游接待6514.1万人次,同比增长17.2%,旅游总收入达586.9亿元,增长35.2%,增速比去年提高15.1个百分点。  

金融资金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。12月末,全市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为1009.2亿元,占全部贷款的71.5%,新增93亿元,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8.3%,比去年同期提升11.2个百分点,金融机构在加大贷款总量投放的同时,不断优化信贷投向结构,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。  

(四)经济运行质提效增。  

工业企业运行效益提升。2018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.2%,比去年加快8个百分点。企业经营成本压力有效减轻,主营业务成本仅增长5.1%(去年增长19.5%),管理费用下降3.8%(去年增长16.6%)。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0.7元,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1.4个百分点。企业流动性资金增多,企业应收账款、产成品分别增长4.1%5.1%(去年分别为12.9%16.8%),两项资金占流动资金比为22.9%,比去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。  

税收收入质量持续改善。2018年,全市税收收入质量持续改善,主体税收快速增长,税收占比同比提升,改征增值税增长12%,企业所得税增长23.1%,个人所得税增长24.9%,三大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27.4%,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,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1.4%,同比提高2.5个百分点。第三产业税收同比增长14.9%,快于二产12.5个百分点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房地产业税收快速增长。  

居民收入水平好于GDP增速。2018年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7元,增长8.4%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1元,增长7.9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5元,增长9.8%,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。  

三、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  

(一)汽车主导产业持续承受下行压力。2018年,全国商用车市场宏观形势处于20162017年高位增长后的周期性回落期,受汽车市场大环境低迷、历史高基数因素以及78910月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的影响,十堰工业经济增长承压明显,增速持续回落放缓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-2月的7.1%逐月回落至1-12月的4.0%,全年汽车产量下降12%。纵观全年,汽车工业核心板块增长乏力是影响实现工业经济最主要因素,核心板块处于连续下滑的状态,对工业经济造成直接而有力的下拉影响;全年东风板块产值下降5.5%,与核心板块紧密联系配套企业及橡胶与塑料制品业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、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关联行业增长乏力。  

(二)后续项目储备接续不足。2018年,全市施工项目、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分别减少14.2%28.6%,新入库项目中亿元以上大项目储备同比大幅减少,接续动力尚待加强。项目投资以政策性投资、基础设施投资占主导,占比近70%,产业项目投资和社会投资占比偏低;促进制造业改造升级、高质量发展的工业投资虽实现快速增长,但投资规模偏小,对拉动和促进工业快速转型升级的作用较小;文化旅游、生态农业、清洁能源、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需要加快储备蓄力。  

(三)企业运行仍存诸多难题。2018年,在汽车主导产业的影响下,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回落。1-11月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.0%,利润总额增长4.6%(上半年增长43%);8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03家出现亏损,亏损额达16.4亿元,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。2018年第4季度对148家工业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有60.8%的企业认为本季度本行业运行“一般或不佳”,62.2%的企业认为下季度一般或不乐观26.4%的企业认为当前的主要困难是“招工难”,32.4%的企业认为是“员工流失率较高”,46.6%的企业认为是“员工工资上涨压力较大”,37.8%的企业认为是“五险一金缴存比例高”。72.3%的企业表示主要面临“原材料成本压力”,70.9%企业面临“用工成本压力”。  

(四)新增长点尚难起到支撑作用。2018年,规模以上非汽车制造业工业行业产值占比为34.2%,主要以传统的高耗能行业和中低端的食品加工业为主,化学、非金属制品、金属冶炼和电力生产等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达10.2%,新兴产业如电子通信、专用设备制造业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,但规模小;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电子商务、商业综合体等“三新”业态增长较快,但体量小,难起到支撑作用。  

四、2019年经济运行走势分析及经济工作建议  

2018年,我国汽车产业面临较大的压力,受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影响,产销量低于年初预期,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速趋缓,增幅回落。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,但增速明显回落,车市的低迷下滑状态或将延续到2019年。综合来看,2018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,而扩大内需和做强实体经济也将为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,也是我市建市50周年,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。2019年,十堰将把建设 现代新车城、绿色生态市作为落实中央、省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、省政府 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的具体化,在“一芯两带三区”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中寻机遇、定准位、谋突破,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、区域协调、乡村振兴、绿色经济及民营经济大发展方面力争上游。对做好2019年经济工作提出如下建议:  

(一)全力服务工业,加快项目储备,力促2019年开门红。聚焦聚力服务汽车龙头企业和重点工业企业,加大对停产、退规工业企业的分类指导帮扶力度,积极帮助停产企业尽早复产,促进退规企业再进规。及早谋划项目集中开工活动,搞好储备项目开工前期服务工作,促使具备良好资质条件的项目加快落地,在开年形成集中的投资动力。抓紧政策落地实施,将制造业相关的产业政策、财税政策及金融政策细化落实,稳定市场预期,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。  

(二)进一步加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度。健全鼓励先进的激励政策,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政策环境支持,加快释放先进产能,不断增加先进产能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效应。坚持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,大力引进新兴技术与本地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,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变,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,改变了制造业商业模式。强化金融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,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,推动金融机构与制造企业共同开发产融合作产品,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。  

(三)积极谋划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产业项目。加强重大项目库建设,紧盯国家、省重大战略、宏观政策和产业布局,深度谋划,积极争取,将政策项目化、工程化、具体化,加大储备和开工建设文化旅游、生态农业、清洁能源等方面的重大绿色产业项目。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,强化招商引资,把产业链条补齐、延长、加粗,围绕先进制造业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引进产业项目,撬动民间资本、民间投资的活力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,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要增加对脱贫攻坚、“三农”、结构调整、科技创新、生态环保、民生等领域投入。  

(四)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。更大力度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搞好县域经济各板块的深度服务,加强全要素、全产业链、全地域谋划、布局,促进县域经济实力壮大、结构改善、活力增强。坚持推行项目拉练类似的促进各县市区比拼赶超发展的举措,建立激励机制,强化地方争先发展、比拼发展的激情。以乡村振兴、脱贫攻坚为契机,加强补基本设施、产业项目、营商环境短板,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推动各县(市、区)协调发展。  

(五)更大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取得更大发展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加大民营企业实质性减税降费力度,减轻民营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,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聚焦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痛点难点问题,制定应对措施,引导金融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,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、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。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、放宽市场准入、强化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、弘扬企业家精神,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。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大R&D投入,创新发展,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、技术成果转化搭建平台。  

   

   


主办单位:十堰市统计局 地址: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北路56号 邮编:442000 电话:0719-8652149网站地图
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有任何意见或建议,请联系E-mail:syjszx@stattx_hb.gov.cn 技术支持:十堰政府网
鄂ICP备06007886号-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4203000051
关闭
关闭